`
feipigwang
  • 浏览: 743660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2
  • 来自: 北京
文章分类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泛型算法:Tips (3) --- 初始化

阅读更多

上次提到过为容器生成数据的问题,我给出的用 boost.lambda 的方法是:

std::vector<int> vect(10);
int i = 0;
std::for_each( 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_1 = ++var(i) );

不错,这样可以生成连续的数字,也还算比较简洁,因为代码量不会随着容器的大小而变化,不过,如果要在容器内填入随机数呢?其实比上面更简单,因为 STL 的 generate 算法就是设计来做这个的:

std::vector<int> vect(10);
std::generate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rand);

rand 是我们熟悉的标准 C 库函数,这样我们可以生成任意数量的随机数了,不过还是有点不好的地方:每次生成的序列都是一样的,因为 rand 生成的是伪随机数。这个容易解决,我们必须先 seed 一下:

std::vector<int> vect(10);
srand(time(NULL));
std::generate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rand);

好了,我们终于还是用了三行(其实是两行,声明 vector 总是必需的吧!),但是好歹是有了一个可用的方案。回头看看,前面的连续整数问题也可以用 generate 来做,方法不言而喻:

std::vector<int> vect(10);
int i = 0;
std::generate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++var(i));

或者

std::vector<int> vect;
int i = 0;
std::generate_n(back_inserter(vect), 10, ++var(i));

好处是 generate 本身更能说明这句话的用途,当然这个可能因人而异。

我知道有人一定在问:一定要两行么?一定要有一个初始变量么?答案是可以没有,但是要用到另外的算法,再加上 boost.lambda 的协助。看看下面:

std::vector<int> vect(10);
std::partial_sum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vect.begin(), _2 = _1 + 1);

如果你现在把 vect 输出,你会得到:

0 1 2 3 4 5 6 7 8 9

乍看起来不太好理解,我来慢慢解释。
partial_sum 的第4个参数是一个双参数的 functor ,在这里,lambda 表达式 _2 = _1 + 1 充当了这个角色,它相当于

f(x, y) { y = x + 1; }

而 partial_sum 呢?它把一个序列的 partial sum 送到结果序列中去,例如如果输入一个数组 v[10] ,而输出是 r[10] ,那么它的计算就是

r[0] = v[0]
r[1] = f( r[0], r[1] )
r[2] = f( r[1], r[2] )
......
r[9] = f( r[8], r[9] )

而当我们把 partial_sum 作用于 vect 本身,结果就成了

vect[0] = vect[0] // vect[0] = 0
vect[1] = (vect[1] = vect[0] + 1) // vect[1] = 1
vect[2] = (vect[2] = vect[1] + 1) // vect[2] = 2
......
vect[9] = (vect[9] = vect[8] + 1) // vect[9] = 9

你一定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了:首先,我们必须依赖于编译器把 vect[0] 初始化为0,其次,vect[0] = vect[0] 是不可回避的。以我当前所想到的,也只能这样了。

推广一下,如果把
_2 = _1 + 1 中的常数 1 换成另外的数字,我们就可以用一句话得到从 0 开始的等差数列,例如

std::partial_sum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vect.begin(), _2 = _1 + 3);

得到的是

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

如果再发挥一点想象力,你就可以构造出更复杂的 lambda 表达式,从而得到更复杂的数组(也许这里叫数列更好吧),例如

std::partial_sum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vect.begin(), _2 = 2 * _1 + 1);

得到的是 2 的 n 次方 - 1 数列

0 1 3 7 15 31 63 127 255 511

在 STL 算法中,adjacent_difference 和 partial_sum 是逆运算,因此,上面的事情也可以用 adjacent_difference 来做,只不过要把 lambda 表达式中的参数位置换一下,例如要得到 0, 3, 6... 的等差数列,只需要

std::adjacent_difference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vect.begin(), _1 = _2 + 3);

而 2 的 n 次方 - 1 数列也是同样道理

std::adjacent_difference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vect.begin(), _1 = 2*_2 + 1);

如果你要生成倒序的数列呢?当然,STL 算法 reverse 可以派上用场,不过也不要忘了 STL 还有 reverse_iterator 这回事,用它就无需另外调用 reverse 了:

std::partial_sum(vect.rbegin(), vect.rend(), vect.rbegin(), _2 = 2*_1 + 1);

得到

511 255 127 63 31 15 7 3 1 0

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不要忘了一个很有用的 STL 算法: random_shuffle 。它可以把 Random access container 里面的值打乱,配合上面的数列生成,在很多场合是进行测试
(例如测试排序算法)的好工具。在我的机器上,下面两行

std::partial_sum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vect.begin(), _2 = 2*_1 + 1);
std::random_shuffle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);

得到打乱以后的数列:

255 1 511 3 0 31 127 7 15 63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有了强大的生成机制作基础,下面的实验也更加容易了。STL 的 count_if 和 find_if 都接受一个 predicate 作为比较的依据,而这个 predicate 往往非常简单,以至于为它专门写一个 functor 简直不可接受。在第一篇里面已经展示了用 boost.lambda 生成临时的无名 functor 的能力,这里再多说一点。

下面先生成 2^n - 1 的数组,然后找出其中第一个大于100的数

std::vector<int> vect(10);
std::partial_sum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vect.begin(), _2 = 2*_1 + 1);

std::cout << *std::find_if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_1 > 100);

输出为 127 ,如我们所料。同样道理,如果是 count_if ,则会得到大于100的数的个数

std::cout << std::count_if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_1 > 100);

输出是 3 。注意细节:find_if 返回一个 iterator ,所以在它之前有 * 解引用,而 count_if 直接返回一个数字,无需解引用。

与之类似的还有 STL 的 partition 算法,它根据传入的 predicate 对一个序列进行划分,predicate 得到 true 的将放在前面,其余的放在后面,返回的是那些“
放在后面”的元素中的第一个,换言之就是分界点。下面的代码

std::vector<int> vect(10);
std::partial_sum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vect.begin(), _2 = 2*_1 + 1);

std::cout << *std::partition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_1 > 100) << std::endl;

std::for_each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std::cout << _1 << " ");

输出为

7
511 255 127 7 15 31 63 3 1 0

如果仔细观察,还可以发现上面的输出有点问题:数列中原有的顺序(0, 1, 3, 7...)不复存在,这是因为 partition 并不是一个稳定排序的算法,它不保证排序结果保有原来的顺序。如果需要稳定排序,可以使用 stable_partition 。只需要更改排序的那一句代码为

std::cout << *std::stable_partition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 _1 > 100) << std::endl;

结果是

0
127 255 511 0 1 3 7 15 31 63

当然,如果你还记得大学里的算法理论,就知道它们在效率上是有点区别的,partition 的复杂度保证为 O(n) ,具体地说是保证不超过 n/2 次交换;而 stable_partition 在最好情况下为 O(n) ,最差情况则达到 O(n*log(n)) 。

顺便说一下,上面的几件简单的事情,用标准的 STL 算法都可以办到,只不过实在是……面目可憎:

std::cout << *std::partition(vect.begin(), vect.end(),
std::bind2nd(std::greater<int>(), 100)) << std::endl;

这句代码做的事情和前面的 partition 一模一样,但是孰优孰劣,大家自有公断。
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